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6:17:42   浏览:889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并政发〔2006〕45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文日期: 2006年11月24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现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强化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对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责任,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超前预防,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西省重大事故隐患监督管理规定》和《太原市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问责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重特大事故隐患责任追究,由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会同同级监察、公安部门、工会组织和行业管理部门,必要时聘请专家组成调查组,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落实。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重特大事故隐患,指作业场所存在的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等危险性因素。按照可能导致事故的损失程度,将事故隐患分为三级:
一级: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死亡30人以上(含3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二级:特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事故隐患。
三级: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死亡3人以上(含3人)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事故隐患。
第五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分级属地监管原则,对重特大事故隐患进行监督整改。 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整改重特大事故隐患的主体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责任落实、措施落实、资金落实、时间落实”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并建立检查制度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档案。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全面负责,保证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治所必需的资金。
第七条 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重特大事故隐患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第八条 市、县(市、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监管范围,对所属所管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整治工作进行现场督促指导,并检查其落实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查明和确定重大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第九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职责组织协调辖区内所属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每季度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安全检查或督办协调会议。
第十条 重大事故隐患检查采取一级检查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办法,严格责任落实。
第十一条 各级政府应当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部署和检查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对存在的重特大事故隐患依法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防止隐患酿成事故。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直至依法关闭;对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给予经济处罚和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行政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一)未制定落实隐患排查监控整改可行措施的;未实施对重特大隐患现场有效监控管理的;未按要求对重大事故隐患及时整改的;应检查发现而未检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 
(二)对事故隐患未进行登记、建立排查整治档案的;
(三)未组织排查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未及时向当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重特大事故隐患的;对已整治的重特大事故隐患未报告核消的;
(四)未将重特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和发生事故时的应对措施等信息告知周边单位和群众的; (五)主要负责人对于暂时不能治理的重特大事故隐患未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控的;未及时制定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的;
(六)决策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个人经营投资人未保证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治和监控管理所必须资金投入的。
第十三条 县、乡政府和负有安全隐患整改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太原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太原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问责办法(试行)》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一)未认真履行职责,未按要求组织安全隐患排查的;未按照规定和要求办理职责范围内和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隐患整改事项的;
(二)未按规定对所属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治现场督查指导,监管工作不落实、跟踪督查不到位和延迟整改的;
(三)在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中对应当制止或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发现事故隐患不责令整改的;
(四)接到重特大事故隐患举报不受理,或受理后不及时核实处理的。
第十四条 重特大事故隐患由重特大事故隐患存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行业)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确认。评估费用由责任单位支付。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云南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云南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切实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森林防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我省境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均须依照《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并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和完善部门和林区各单位对政府负责的制度,实行部门和单位行政领导负责制。

第二章 森林防火组织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州、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人武部、驻军、武警等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由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并设专职副指挥长,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同级林业主管部门,配备
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林区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职人员,建立森林防火指挥所,由乡、镇长任所长,办公室设在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本乡、镇的森林防火工作。
林区的村公所或者办事处,建立森林防火指挥组,由村长、主任任组长,负责本村或者办事处管辖地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六条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认真履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主要职责和下列各项职责:
(一)在森林防火期,以临战状态做好指挥和调度工作,协调各方关系,组织昼夜值班,掌握火情和工作动态,及时向上级指挥部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制定本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根据上级指示、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森林防火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七条 林区的国营林业局和林场、农场、牧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及机关、部队、铁路、交通、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森林防火组织,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做好本单位的森林防火和联防工作。
第八条 在行政区域交界或者与重要的厂、场、矿、库、村毗连的林区,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有关单位建立森林防火联防组织。按照“自防为主,积极联防,团结互助,保护森林”的原则,确定关防区域,制定联防办法和措施,共同做好联防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营林业局以及林场、农场(含华侨农、林场)、牧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森林防火期内可以在林区建立森林防火检查站,有权对入山的车辆和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检查。森林防火检查站的设置,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国营林业局和国家
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条 县、市和国营林业局、林场、农场(含华侨农、林场)、牧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集体林场,应当建立专业、半专业扑火队;林区的乡、镇、村和各单位,建立以民兵为骨干,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体的义务扑火队,并定期进行训练。
第十一条 州、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应当根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开展航空护林工作,加强武装森林警察部队的建设,逐步提高森林防火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第十二条 县、市和有林的乡、镇、村以及农场、牧场、国营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等单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
护林员由县、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委任或者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委任。护林员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协助村民委员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依法制定保护森林的乡规民约并监督实施;
(二)森林防火期内,负责巡山护林和入山人员的管理工作;
(三)管理野外用火;
(四)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并参加组织扑救火灾和调查火灾损失,协助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公安、林业等主管部门查处火灾案件。

第三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三条 全省每年十二月至翌年六月为森林防火期,三月至四月为森林防火戒严期。州、市、县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可以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规定具体的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出现高火险天气时,可以划定森林防火戒严区,规定具体的森林防火戒严期,并
向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森林防火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列入计划,纳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审计、财政部门,负责对森林防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五条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有关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期实施。
大面积成片造林(含飞机播种造林)、更新,必须把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列入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更新同步实施。其所需经费列入造林成本。未完成防火设施建设的项目,主管部门不予验收。
第十六条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对森林防火专用车辆、通信器材、灭火机具、 望台、防火灭火设备制定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维修保养,保持完好状态,保证森林防火灭火需要。
第十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林区野外用火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烧灭积肥、烧荒烧垦、炼山造林、烧田地埂草、烧石灭、烧砖瓦、烧木炭等生产性用火,必须由用火者提出申请,由村公所、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护林员逐块、逐窑检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核发生产用火许可证,报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备案。经批准进行生产用火的
,必须有专人负责,事先开辟足够宽的防火隔离带,准备好扑火机具。对农事用火,应当规定统一的用火时间,有组织地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用火,事后必须彻底熄灭余火。
(二)计划烧除和在林区及其周围进行实弹演习、爆破、勘察、施工等活动的,必须经县、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批准,并制定防火措施,做好戒备工作,选择三级风以下的天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三)野外煮饭、烘烤食品、烤火取暖、吸烟,应当选择避风、近水的安全地点,采取安全措施,保证火灭人离。
(四)禁止使用枪械狩猎、夜间走路使用火把照明、烧山驱兽、烧蜂、玩火、上坟焚香烧纸、燃放鞭炮。
第十八条 森林防火期内,通过林区的列车,应当固定清炉地点,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严防闸瓦脱落引起火灾。蒸汽机车还得安装防火罩。
森林防火检查站的护林人员、林业公安干警、武装森林警察和森林经济民警,对驶入林区的车辆驾驶员和乘客,应当进行防火安全教育,不准乱丢烟头和其他火种。
第十九条 森林防火戒严期内,在森林防火戒严区严禁一切野外非生产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生产用火的,必须经地、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审核,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

第四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公所、办事处、国营林业局、林场、农场、牧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或者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报告。接到火情报告的单位,必须迅速组织人力扑救。
对《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种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地的地、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报告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再立即报告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地、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对下列森林火灾,应当立即报告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一)地、州、市交界地区危险性大的森林火灾;
(二)过火面积十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
(三)省批准建设的人工林基地、飞机播种造林区的森林火灾;
(四)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灾;
(五)需要省和其他地区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其他需要立即报告地、州、市、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森林火灾,由各地、州、市、县分别作出规定。
第二十一条 扑救森林火灾,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各种形式的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义务扑火队、武装森林警察和森林经济民警部队、航空护林站接到扑火命令后,必须立即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公安消防队伍在必要时出动协助
扑灭森林火灾。
发生森林火灾时,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火场,负责指挥扑救。
发生《条例》第二十二条的列的八种森林火灾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条所列的五种森林火灾时,当地政府领导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领导成员,应当立即组成扑救火灾前线指挥部,实行临场统一指挥;一切扑火队伍必须严守纪律,服从统一指挥。
林林火灾扑灭后,应当全面检查火场,彻底清除余火,并留足够人员监守,巡逻检查,严防复燃。经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得撤出监守人员。
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孕妇参加。

第五章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第二十二条 发生森林火灾、火警、荒火后,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及时组织公安、林业等部门,对起火时间、地点、原因、肇事者,造成的损失和扑救情况等进行调查记栽,并将火灾逐起列表逐级上报。
对《条例》第二十二条所列的八种森林火灾和本实施办法第二十条所列的五种森林火灾,由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于火灾扑灭后七天内书面专题报地、州、市和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第二十三条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按照森林火灾统计报告表的要求,进行森林火灾统计,及时按规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对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按照《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违反《条例》和本实施办法规定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理。但当事人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先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一九八七年三月九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同时废止。


1992年5月3日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铜政办〔2010〕111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铜陵市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确保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防止各种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安徽省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暂行办法》、《铜陵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是指在社会上传播和散布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影响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信息。

第三条 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根据信息“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要求,按照“发现及时、处置迅速、控制得当、责任落实”的原则,履行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义务。

第四条 全市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澄清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县(区)分级负责。

市、县(区)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承担本级政府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的具体事务,指导、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工作。

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工作机构承担本单位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的具体事务。

各级监察机关负责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公安、广电、通信以及新闻、互联网管理等部门负责对各种媒体信息发布行为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做好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工作。

第五条 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工作涉及到两个及两个以上单位的,应当报请共同上级主管部门指定主要责任单位,由其负责组织沟通协调,确认无误后进行澄清。

第六条 建立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搜集机制。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应畅通公众反映渠道,及时发现疑似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并做好前期处置工作。必要时,应当协调公安、广电、通信以及新闻、互联网管理等部门依法采取措施控制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继续传播。

第七条 建立虚假或不完整信息评估机制。发现或收到疑似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应立即进行评估。需要本单位澄清的,按照准确信息拟订澄清信息及发布方式;不属于本单位澄清范围的,及时移送有关行政机关或公共企事业单位。

第八条 建立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审批制度。

以市政府名义澄清的,须经市政府批准。

以市政府工作部门名义澄清的,须经本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批准;涉及其他部门职责或工作内容的,须事先征得相关部门同意;涉及重要事项或敏感问题的,须经市政府批准。

以县(区)政府名义澄清的,须经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准;涉及市政府部门职责和工作内容的,须事先征得相关部门同意;涉及重要事项或敏感问题的,须经市政府批准。

以公共企事业单位名义澄清的,须经本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批准;需上一级批准的,按照相关规定和审批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第九条 规范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渠道。澄清信息应通过门户网站或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对外发布。同时,根据需要选择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其他方式发布,必要时,经批准可以召开新闻发布会。

第十条 建立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处置机制。对确认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应该迅速协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采取必要措施。

(一)通过互联网传播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应迅速协调互联网管理、公安、信息化等部门,明确需要采取工作措施的具体内容;

(二)通过广播、电视传播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应迅速协调新闻、广电等行业主管部门,明确需要采取工作措施的具体内容;

(三)通过报刊传播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应迅速协调新闻及行业主管部门,明确需要采取工作措施的具体内容;

(四)通过手机短信传播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应迅速协调公安、通信部门及相关通信企业,明确需要采取工作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十一条 政务公开主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或上级行政机关发现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应当责令其立即纠正。

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对于本单位已发布的信息中出现虚假或者不完整的内容时,应当及时予以补正。

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相关单位要制定舆情疏导方案,做到正面引导,主动及时公开相关信息,降低或者消除虚假或不完整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徽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铜陵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在处置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准确、有效的信息,公开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

第十三条 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刊载有关澄清内容,不得传播、炒作虚假或不完整信息。

第十四条 未及时履行澄清、协助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等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 传播、散布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全市各行政机关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机关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具体办法。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环保、公共交通、通信、邮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由行业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具体办法。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11月17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